国际桥梁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讲述杨泗港长江大桥背后的故事
  创建时间: 2019-12-11 13:25

思维敏捷,谈吐锋利又不失幽默。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二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成东,是一名非典型的“80后”工科男。


10月3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准备赶赴一个项目技术讨论会,同事评价他是“奔走在大桥上的工匠”。



纯手工计算几百张结构单的日常——

一举问鼎国际桥梁界“诺贝尔奖”  


长年奔波于项目工地,张成东皮肤黝黑,两鬓已有些许白发。 从200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铁大桥院,一干就是17年。


画图纸、计算、现场勘测、技术攻关……这些刻苦钻研的工作日常,让他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桥梁工程师。


“有些桥梁结构复杂,细部构造需要纯手工计算,算几百张结构单是家常便饭。”张成东轻描淡写地说道。


2006年,张成东第一次作为专业负责人,参加南京大胜关大桥的钢梁设计任务。当时,大桥主拱圈双悬臂施工时,两侧悬臂安装长度近300m,中间只有临时固结30米,施工风险相当大。正值盛夏,经常狂风暴雨,为给施工人员信心,他和施工人员一起上悬臂。


“我要告诉他们,我的计算和设计是绝对安全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斩获国际桥梁界“诺贝尔奖”——乔治·理查德森大奖和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一根钢丝背后的匠心——

在江河湖海上镌刻“中国跨度”


10月8日竣工通车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是张成东负责总体设计的又一力作。


该大桥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世界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通行能力最大的公路桥梁、最大的圆形桥梁基础……还实现了中国设计、制造和施工以及原材料的全部国产。


这座堪称世界级超级工程背后有着怎样的匠心?张成东给记者讲述了一根钢丝的故事。


主缆,被称为悬索桥的生命线。杨泗港长江大桥有2根主缆,每根主缆由24000多根高强度钢丝组成。


“单根主缆承受拉力足以吊起一艘航母。所用钢丝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三圈半。”张成东说,就是这一根根“细小”的钢丝,肩负着桥梁百年的重托。


以往,一般跨度悬索桥选用直径5毫米的钢丝。但杨泗港长江大桥跨度达到1700米,而且是双层公路桥梁,需要提高主缆钢丝强度来支撑。


选用6.2毫米!张成东和团队决定。


看似仅一毫米多的差距,技术却需要跨越“万丈沟壑”。


当时,国内超过5毫米的大直径高强度钢丝都要靠进口。喜欢创新和挑战的张成东,又提出“要用中国自产的钢丝”。


很多人觉得这个想法不切实际,也面临诸如工期紧张、研发成本高等困难。


无视阻力,他选择与一根钢丝死磕。


从2013年开始构思、寻找厂家,直到2016年一家青岛的厂家研发出符合标准的钢丝。


经过多轮国家和行业鉴定,国产钢丝不仅能满足扭转12圈的设计要求,有的甚至能达到20圈及以上,达到国际最高标准。


这个关键材料的突破,让张成东大舒一口气。


“即使厂家研制不出来,我还有备选方案,当时厂家和施工单位都不知道。”张成东露出笑容。


这一创新,让全桥节约钢材近1700吨。同时还打破了大直径高强度钢丝长期依靠进口的现状,让中国制造的材料更加扬眉吐气。



常年驻扎工地,舍小顾大——

“选择桥梁设计无怨无悔”


桥梁专业注定是奉献的专业,为祖国山川绘就亮丽的色彩,为江河湖海铺架绚丽的彩虹,出差是家常便饭。


长驻工地指导施工,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这也是张成东心中的痛。


2008年,张成东被派到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现场配合,当时他的孩子才刚满6个月。


在工地期间,他最开心的时刻是和妻子打打电话,听听孩子的咿咿呀呀。但时间长了,家人心里也会有些埋怨。那年夏天,正是南京大胜关大桥钢梁架设的关键时期,现场每天都有架梁任务,作为监控负责人,不能离开一步。那时他的孩子刚满一周岁,经常生病,而且很多时候是半夜高烧,孩子接送以及家里的活都需要他的妻子一人承担,身体和心理压力很大。


这期间,工地连续下雨,张成东办公、休息的地方全部被淹掉了。为了保证生产安全和工程进度,他带领工作人员每天抱着笔记本像打游击一样到处寻找办公地点。工作之余,还要安抚妻子。当他回到武汉时,孩子已经两岁了,见到他的那一刻,妻子什么也没有多说,只是红着眼睛,教孩子叫爸爸,可孩子却指着iPad说那才是爸爸……


“选择桥梁设计我无怨无悔。”张成东说,他将始终保持一颗桥梁工程师的匠心,献身祖国桥梁事业,为“中国跨度”、“中国名片”继续绘就绚丽彩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婷 通讯员徐军 姜成成


(文章来源52监测网,本文转载自湖北日报,仅用来学习及交流,侵权删)

加压气化产品(查看

抱歉,您还不是VIP会员,无法查看详细信息

VIP会员可免费查看

立即开通VIP会员
点击了解如何开通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