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检测市场的阵痛与希望
  创建时间: 2016-08-30 09:12

“近些年来,中国桥梁建设飞速发展,相继建成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桥梁,相比之下,你们的检查和养护工作能跟得上吗?”在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2016广州会议上,国外工程师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便是“中国桥梁的养护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桥梁养护市场目前还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检测市场更是首当其冲。所幸,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一批检测养护企业也正在试图通过改变,谋求新的突破。

一、桥梁大国的隐忧

如果用“爆发式增长”来形容桥梁养护市场,恐怕一点也不过分。

经过了30多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道桥数量已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但在重视新建的同时,养护管理却成为了被忽视和冷落的对象。据交通运输部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公路桥梁总数已达75.71万座,4257.89万延米,而各类危桥数量达7.96万座,约占桥梁总数的10.5%。

在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毅谦看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多重因素。首先,过去的人们养护意识不强,以为桥梁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建成后无须再进行保养。其次, 由于整个行业在早期“大干快上”,也为后来积累下了不少质量问题。在数量庞大、增长迅速的桥梁面前,由于我们没有及时建立有效的管养体系,以至于众多桥梁缺少管理和保养,让“小病”逐渐发展成“大病”。

直到90年代后期开始,桥梁的养护管理问题才逐渐得到了业主和主管部门的重视,重建轻养的观念逐步得到了扭转。

俗话说“小病不治大病难医”,对于桥梁来说,决不能等桥梁成了危桥才开始重视。当一座桥梁在建成之后便会遭到汽车的碾轧以及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也会像人一样生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必定无法达到它的设计寿命。相反,如果平时注意检查保养,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桥梁发生或存在的病害,进行处理,避免发展成大病,同时也省去了“动大手术”的费用。

道理虽然简单,但有些人却理不清。

“其实,针对桥梁的检查,相关部门一直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对一些长大桥梁、典型的桥梁每年都要抽检一批。但是面对国内70 余万座桥梁,很难全面覆盖。在检查中我们也曾发现,有些桥梁养护管理机构并没有足够重视,自己组织开展定期检查,但检测报告的质量却不能令人满意。还有的虽然委托了检测队伍,但检测队伍技术能力有限,只用简单的几页纸来应付了事。”李毅谦向记者坦诚道。

二、桥梁检测市场的迷雾

低价竞争引发混乱

如果把有病害的桥梁比作病人,检测人员比作医护工作者的话,那么在这个市场里,既有正规医院,也有街头游医,各路人马,各显神通,让人目不暇接。

在行内人眼中,检测行业就像是中关村大卖场,每个卖家看上去都差不多,唯一能在乱中取胜的就是“低价竞争”。

“有些检测单位为了抢生意乱开价,报出的价格甚至比正常价格一半还要低。”北京浩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柴建伟告诉记者,“低价竞争直接导致一些单位偷工减料。随便雇几个人、扛着几台设备就去检测了。其实就是做做样子,随便量一量标高,然后再编造几页报告……”

当然,在低价竞争的背后,许多养护单位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其中,资金缺口就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道路建设的高潮期,几乎90%的资金还被用于新建,而用于维护的资金只占10%。同时,大量的桥梁竣工交付使用, 又给桥梁养护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桥梁养护资金一直存在巨大的缺口。

此外,在柴建伟看来,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养护观念。“首先, 桥梁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低概率的事件。其次,即便桥梁出现病害,也不会马上变成危桥。因此,在一些人心中,养护工作也就不那么紧迫了。”

人才紧缺埋下隐患

在巨大桥梁市场面前,除了资金不足以外,专业的检测人才也相当紧缺。

虽然人们都把检测养护行业比喻成朝阳产业,十分看好它的未来,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市场有待规范,以及过去传统的养护观念,以至于大多数人还是保持观望态度,更愿意往新建市场里面挤。有些检测单位为了控制成本,也不愿意花大价钱聘请高端人才。

实际上,检测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据李毅谦介绍,一个合格的检测人员,应该是会设计、能检测、懂评估,并且有一定的施工经验,这样才能根据检测数据得出结论。这就像医生给人体做检查,不仅要会检查,还要做出诊断和评估。然而,检测行业的整体水平还很难达到这一标准,甚至有的检测人员只是用数据套用规范,然后便下结论。这样一来,结果可想而知——一些问题并不严重的桥被评定为危桥,而某些四类桥却被评定成了二类桥或三类桥。

除了技术要求高以外,检测养护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要求更高。然而,目前的检测市场中,除了一些草台班子本身就不是专业人员,还有一些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也在检测过程中走过场,只是做做表面功夫。

可见,人才短缺也为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科研不足制约发展

基础研究不足也是制约检测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础研究是任何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新建桥梁的基础研究近几年投入很大,取得了重大进步,造就了一批世界级桥梁,但桥梁养护行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与新建桥梁不同,桥梁的病害检测、病害分析往往较设计新桥要繁杂得多,制约因素多,技术难度大。这是因为,桥梁在设计阶段,往往对问题进行了必要的简化,忽略了一些难以计及的因素,而桥梁建成后的实际工作状况却和理想状态有很大不同。因此,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面临诸多世界性难题,一直是国际桥梁界研究的热点。

虽然在桥梁检测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与突破,但是在桥梁检测的理论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在如何科学准确及时掌握桥梁状态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创新探索的曙光

整合市场探索新模式

桥梁检测与维修的技术水平,衡量着一个国家桥梁事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是一个桥梁强国的重要标志。一个桥梁强国不仅是建成许多结构复杂的特大型桥梁,而且也应有较强的检测与维修的专业团队。

不可否认,我国桥梁养护市场发展的历史不长,必定要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以外, 更需要企业加强自律,逐步影响市场、规范市场。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检测单位都是专业检测单位,在检测中发现病害后,再由管养单位重新另选一家设计单位对病害进行维修加固设计,这样做其缺点是这些病害的某些真正原因不能准确的诊断,同时时间周期长。为此,中交路桥技术提出了‘一条龙’服务,提供从桥梁检测、加固设计,再到加固施工的全套服务。”李毅谦表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必须通过一些企业做大做强,树立自身品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检测养护加固新模式,解决好资金分配、科研发展、管理提升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引领行业发展。

同样,对于年轻的养护市场,众多业内人士也都充满了信心。北京市康科瑞工程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国胜向记者表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放缓、桥梁使用年限的增加,桥梁管养单位会逐渐将工作和资金转移到桥梁养护上来。同时,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一些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而企业要做的就是多一些耐心,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

专业化队伍是核心竞争力

要想做好桥梁检测工作,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重要的保障。

近年来,各地公路部门大力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加强桥梁养护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不断提升桥梁养护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技术。着力解决责权利不对等、待遇低难以留人等问题。

同时,相关部门还提出了“鼓励将定期检查打包,委托专业桥梁检测单位实施”的建议,这对于提高定期检查质量,准确评定桥梁技术状况等级,有针对性地采取养护应对措施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除了应该加强桥梁养护工程师的团队建设以外,还应提升对桥梁检测单位的监管力度。”北京中交桥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学博道出了业内的呼声,“目前,桥梁检测行业的管理措施相对较弱,制度方面也不是很健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管养单位规范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市场化行为,更新桥梁养护管理理念, 细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促进养护管理技术提升。”

四、智能检测的未来

检测设备借力互联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桥梁检测,先进而完备的检测设备更是不可缺少。

“智能化检测评估必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王学博看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检测技术将会用在桥梁检测中。比如: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对桥梁检测数据的共享,对相近桥梁结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对于新建桥梁可以通过预埋网络传输信号功能的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及预警等等。

对此,何国胜也表示:“智能检测设备可以在最大限度节约人力的同时,提高检测精度和设备的稳定性,实现检测数据实时共享、公开、透明,让检测单位、监督管理单位、业主、监理、施工等单位能够随时获取数据,实现真正的互联网+。因此,如何使设备轻型便捷、图像化、智能化一直是近几年我们努力的方向。譬如,第四代非金属超声无损检测仪已经能够实现这几方面的升级。并且,由于配备了‘智能专家判定系统’,使得普通的检测人员能够依据仪器判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

机器人引发新变革

在养护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智能检测机器人将缓解技术人员的不足,同时还将提高检查的精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尤其是针对桥梁隐蔽的部位,智能检测机器人无疑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长期以来,传统的桥梁检测多是利用相关专用仪器,对桥梁各个部位进行测量、记录和统计。在此过程中,维护人员需悬挂在桥梁下方,或从高架平台上着手检测。不仅耗时费力,还易忽略细节之处,为桥梁质量埋下隐患。

例如,在进行桥梁和隧道的维修管理时,通常需要检测人员登上高处,通过目测确认有无裂痕, 或用锤子敲击设备表面,借助声音来确认强度。如果借助智能检测机器人,这些作业将改为使用配备摄像头的小型无人机和带集音器的机器人。在进行桥梁水下基础检查时,通常需要潜水员潜入水中摸桩,并通过水下摄像头拍下画面,以便进行精密检查,确定桥梁基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而水下机器人检测系统则可以代替人工作业,通过实时视频对水下结构进行观测。

武汉恒兴通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易继华告诉记者,桥梁检测设备仪器的未来一定是对桥梁结构全覆盖,从塔尖到桩尖,从外部到内部,一定要解决测不到和测不准的难题,一定会向智能化和小型化方向发展。“‘恒兴通公司’投入近十年的时间研发了桥梁缆索检测机器人,解决了索结构检查的难题,取得了创新突破,拥有几十项专利。在广州黄埔大桥、福建厦漳大桥、湖北军山长江大桥和郧县汉江大桥等项目上得到应用。”

智能时代期待突破

面对智能化设备、高科技终端的出现,传统的检测行业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智能时代。然而,国内的桥梁检测设备生产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检测设备的水平高低取决于本国的制造业水平。据了解,目前国产的检测仪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甚至可与国外产品相媲美。但是,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依然需要引进。其次,智能技术开发难、研发成本高、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等问题都制约着智能检测装备的发展。

对此,易继华表示,“创新”最大敌人就是“山寨”,这不仅需要企业保护好自身的权益,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理解和宽容,创新也需要人才。尤其是设备仪器的研发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制造生产厂商与检测专家相互配合,让检测设备能够像检测专家一样学会思考和判断。

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检测养护分公司总工程师杨书仁告诉记者:“检测工作首先要解决到达问题,获得准确且直观的现场信息,对结构评价及检测结果至关重要。无人机也好、机器人也罢,都是我们到达的工具和平台。因此,这些工具关键是要解决好在非接触条件下的稳定测量和精度问题, 使得检测结果能够包含病害类型、范围、程度、位置、形态等详尽的信息。”

据了解,现有的桥梁检测机器人主要功能是到达人们难以观测的部位,进行拍照取样,即进行桥梁检测中的“裂缝观测”。但是,机器人大多采用遥控,自主判断的能力还比较差。此外,如何提高拍摄精度,让机器人采集到对工程师有价值的信息,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压气化产品(查看

抱歉,您还不是VIP会员,无法查看详细信息

VIP会员可免费查看

立即开通VIP会员
点击了解如何开通VIP会员